综合医院也开始转型康复医院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7-15浏览:3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据据天津市第一医院官微消息,天津市第一医院要转型康复医院了。

这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二甲综合医院,近期在官微官宣:按照“十四五”“十五五”规划,医院将逐步向现代化三级康复医院转型。

而它的第一步,就是把原有的临床科室整合重组,成立五大康复中心:

老年医学康复中心、神经康复中心、胃肠康复中心、骨与关节康复中心、疼痛康复中心。

不仅如此,医院还请来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康复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专科首席专家武亮教授担任特聘院长,直接“引高人、立核心、冲专科”。

据看医界调研,发现这不是个例。近年来,类似的“综合医院转康复医院”案例,正在悄然全国铺开。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从三甲综合医院改名为“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北京多家综合医院——悄然关闭急诊或外科,调整床位结构,逐步康复化;

各地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抓住政策窗口期,密集申请康复专科设置或转型立项。

项目对接:

一批医疗集团正在计划收购康复医院.......(点击篮字查看)

康复领域初创公司看过来!某医疗天使基金正在寻找初创公司投资

需求对接|某康复机构,转让99新康复设备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综合医院,要转型做康复?

其实只要看清楚三个现实背景,答案就不难了。

1.老龄化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2.1亿,占比14.9%;

而在未来10年,这个数字可能突破3亿。

这意味着:术后康复、慢病康复、老年综合征管理的需求将井喷式增长;床位结构、服务模式、医生角色也将被迫“康复化”。康复不是“非主流”,而是未来医疗的基本盘。

2.医疗资源下沉,康复成为“缓冲带”

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强基层”、DRG支付、医疗分级诊疗,三级医院越来越难靠“躺赢”生存。

对于很多二甲医院来说,上不去三甲、守不住外科、吸不住急诊、撑不起高投入科室,而康复刚好成为一种“缓冲定位”:对上,是专科精细化;对下,是慢病与社区延续;对医保,是成本友好;对患者,是服务刚需。康复成为夹缝中的机会型出路。

3.政策在推动:转型有名有利有窗口

尤其是天津这种试点城市,政策极度支持:2021年《天津市加快推进康复医疗服务工作发展实施方案》:支持一二级医院向康复转型;2022年《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全市16区试点;2025年《天津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方案》:扩大康复供给,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从省级到部委,从医保到卫健,几乎给足了政策空间。

很多人对康复转型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医院撑不下去了,才转康复啊?”

但别忘了,康复并不是“养老项目”或“医院余热”。

一个医院要么追求大专科,要么寻求强特色,而康复恰好兼具这两者:

康复是慢病、术后、功能恢复的核心专业,是长期医疗服务中最核心的“功能回归”部分;

康复服务能持续拉动复诊率、满意度,是医疗机构评价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从这个角度看,转型康复,不是“后退”,而是“换道”进阶。

当然,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康复并不是“搞搞床位调整,拉个专家团队”就能启动的项目。

1.组织转型难:服务逻辑不一样

康复强调的是“长期、过程、功能改善”,而不是“急性、结果、指标对冲”。

很多医院团队根本没做过系统性康复服务,不懂康复路径、不擅服务细节,不知如何评估、干预、反馈、管理。

想把一个以抢救、急性管理为主的综合医院,变成以康复为主的“慢医疗单位”,不仅是学科转型,更是文化转型。

2.没有人才就没核心

康复的核心是人,是治疗师+康复医生+多学科协作团队。

很多转型医院在医生层面能请来专家,但治疗师、康复护士、语言治疗、作业治疗、心理康复、康复管理一大堆人招不齐、用不好。

一个康复病区里,没治疗师、没有一对一干预、只有查房医生+辅助检查,那就不是康复,是“假康复”。

3.没有医保机制,就没财务闭环

康复医疗靠服务驱动、靠医保支付,但现阶段很多地方对康复项目报销门槛高、起付线多、监管机制严。

如果医保不支持,医生不给开康复、患者不愿住康复,医院转型就是亏钱。

所以转型不止是医院的事,医保机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分级诊疗通路都必须跟上。

综合医院“转康复”,代表的不仅是个别医院的自救,更是中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的结构性演变。

从以治疗为主,向以恢复为主;

从医生主导,向服务导向;

从靠硬件,向靠团队;

从靠急救,向靠慢病管理。

未来三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县医院、区医院、二甲医院、老牌综合医院转型康复。

这既是对现实的回应(医保、老龄化、资源限制),也是对未来的押注。但我想提醒一句:康复不是逃离临床的“庇护所”,而是重新理解医疗本质的“归途”。

谁能真正理解服务?谁能真正重视功能?谁能真正为患者“陪练”?

谁,才有资格说自己“在搞康复”。

我们近期正在筹备一个全新专栏:《寻访康复医疗发展之路》。

具体的方案目前还在拟定中,但这个专栏的初心很明确:

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记录、传递、放大康复行业内那些不被主流声音覆盖的真实观点。这个行业从来不缺共识,但缺的是敢说、不一样的声音,我们还设定了“可署名/可匿名”双选项,降低大家的顾虑。
我们将会邀请100位康复一线的从业者,无论你是医生、治疗师,还是科主任只要你有思考、有观察、有立场,我们都欢迎你来聊聊你的观点:

 

上一篇:假如雷军进入康复医疗,会发生啥?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