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全球首个AI康复医院大模型发布,涵盖康复医学99.8%病种,你怎么看?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5-03浏览:3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一则新闻在各大网站上刷屏:全球首个AI康复医院大模型在广州增城发布,同时正式启用。

  各大官媒争相报道:

  这是康复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新鲜事儿。一个刚开张的医院,却因为“AI大模型”的加持,突然成了行业焦点。

  这场活动的全称是:《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医疗康养重点项目——广东龙城医院启用暨AI医院大模型发布和项目签约活动》。

  地点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活动内容包括三个重要环节:

  一、广东龙城医院正式启用

  项目总投资约36.86亿元,由广州市和德汇浦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

  医院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达23.25万平方米。

  床位配置方面,包括:

  医疗床位1100张

  护养床位600张

  高端颐养床位1300张

  总床位数约3000张

  医疗设备方面,配置总价值达3亿元的高端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抗衰老设备,另配套康养别墅48栋。

  医院自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医康养综合体,未来将涵盖医疗服务、康复训练、护理照护、健康管理、文旅融合等功能。

  二、全球首个AI康复医院大模型发布

  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亮点。

  官方称之为:“全球首个AI康复医院大模型”。

  模型涵盖康复医学99.8%的病种,包括16个康复亚专科、100个康复病种、64位AI康复医生。

  模型已通过工信部备案,将广泛用于医院的导诊、报告解读、病例整理、治疗计划生成等各个环节。

  模型嵌入院内的康复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设备,也将延伸到居家康复与居家养老服务中。

  据龙城医院院长蔡志明介绍,“AI康复医院大模型是世界首个康复医学的AI大模型,是典型的医工跨界结合的项目。这一模型是医院+数据+AI三者融合的结果,通过训练,使其具备以下功能:

  患者端:导诊咨询、个性化检验结果解读、科普教育、远程康复建议;

  医务端:病案管理、AI助手辅助写作、评估智能辅助分析;

  院外延伸:居家养老支持、远程随访、康复训练数据反馈与优化。

  更大的愿望是:未来形成一个“无围墙、无国界”的康复AI系统,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患者,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康复管理。

  三、重磅签约:康养+AI+生物医学+文旅融合

  在大模型发布同时,现场还进行了多个合作项目签约,涉及领域广泛,包括:

  与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合作,打造“医疗+文旅”的医康养综合体。

  签署“无袖带无创连续血压估计研究”“AI赋能孤独症早筛”“阿尔茨海默症诊断芯片”等项目。

  推动“海峡两岸远程医学”“长寿医学继续教育”等合作。

  作为长期关注康复行业的观察者,我想说,这事确实热闹,但热闹背后,也有不少值得冷静思考的地方。

  首先,这个所谓“全球首个AI康复医院大模型”,名头确实响亮,媒体报道里充满了“99.8%病种覆盖”“64位AI康复医生”“居家养老服务全流程”等各种高概念。但目前还看不到足够多的技术细节、运行机制、实测案例。

  大模型不是写几段导诊脚本,也不是生成病例摘要,它要真正成为临床骨干,必须回答几个问题:

  数据从哪来?谁在做标注?有没有医生参与校对?

  病例信息结构化程度如何?评估逻辑能不能跑通康复路径?

  居家康复能不能真正落地?患者怎么接入?服务如何付费?

  如果这些关键环节还处于摸索阶段,那这个“模型”更像是“概念先行”的市场动作。

  其次,从产业角度讲,这件事当然释放了一个信号:康复不再只是设备和治疗,而在往系统化、平台化方向走。但与此同时也要看清,这条路并不容易。

  国内康复行业本身就面临着人才短缺、路径混乱、医保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现在又叠加AI这个变量,一边要“数字化”,一边还没解决“吃饭问题”。站在一线康复科医生和治疗师角度看,与其讲大模型有多强,大家更关心的是——它能不能帮我减负,能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

  所以我的观点是:谨慎乐观,不盲目跟风。看得见的才是能力,跑得稳的才是价值。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别光听热闹,也要看门道。

最新文档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