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所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新建!一边是关门,一边是扩张,康复医院开始走向两极分化了吗?

栏目:行业新闻发布:2025-05-10浏览:2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最近有则消息引人关注:顾连医疗集团宣布,要在杭州萧山经济开发区建一座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同时成立华东总部。这次项目规模不小,据说要打造一个包含医疗服务、国际教学、研发中心在内的综合性康复基地。

这两年,顾连医疗在国内的扩张势头确实有点猛。光是杭州一个城市,前几年就已经连续拿下了杭州顾连上塘医院、玺桥康复医院、通济医院、康祥医院等多个机构,今年3月又在宁波开了他们华东区域第一家自己新建的三级康复医院。这次再来一个杭州萧山的旗舰医院,基本确定了华东市场布局的大框架。

但与此同时,小编最近在帮几个朋友收购一些康复医院,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不少中小康复医院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一部分民营康复医院正在想办法找钱。

前两天我们刚发过一篇推文:今年来,已经有一批康复医院注销、破产

今年以来,已经有数十家民营康复医院关门倒闭,四川、江苏、广东等地相继有医院注销或者破产清算的消息。这些医院有的因为违规经营被医保断了结算,有的是资金链紧张撑不住了,还有的是盲目扩张但没有形成特色,被市场逐渐淘汰。

又一家康复医院主动申请停业!

为什么顾连这样的医院可以一路高歌猛进,而另外一些却纷纷关门歇业?这种明显的两极分化,背后到底透露着什么?

由于小编对于运营这方面了解欠缺,在写之前,小编咨询了下我们团队中有过康复医院运营经验人员的看法,以下内容是结合他的观点与小编自己的观点整理而成,主要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康复医院想尽办法关门,有的康复医院正在疯狂扩张?

顺便说下,我们在公众号开通了科室建设、运营方面的板块,未来将由我们团队的老师进行内容输出。我们还建立了:医休·康复科室建设交流群,目前只拉了43个人,有想进群的可以添加康复哥微信:yixiuqixie(1、转发本推文到朋友圈,2、备注清楚就职医院+岗位+姓名)

本群全部采取实名制,我们会对备注信息进行验证,一旦发现冒充医生的人,那你准备接受我们的全网攻击吧。

接上个话题,为什么有的康复医院想尽办法关门,有的康复医院正在疯狂扩张?

一、医保“收口”,让虚胖型康复医院无路可走

过去几年,很多民营康复医院起家时走的是一条“轻资产+医保驱动”的模式:

租一个二三线城市的物业,按床位搭建个康复区,注册个科室,找个有资质的医生挂名,再招几位治疗师,搞定医保定点,开业就能接病人。

这类机构不重技术、不建团队、不做长期规划,最核心的赚钱方式就是“靠住院天数、康复项目数量、医保点数”拉收入。

说得直白点,就是:

拼命做量、拼命刷医保、拼命凑住院日,挣的是医保的钱,不是真正的服务价值。

但现在,医保政策开始全面“收口”:

住院天数被压缩:

过去康复科常规住院21天、28天,现在医保要求视病情分级管理,像脑梗、骨折类患者,可能只批得下14天甚至更短,不合规范直接核减。

康复项目强制入组、监控频次加密:

过去一些医院通过“重复收费”“叠加项目”等方式做业绩,现在每一项康复治疗都要与诊断、治疗计划、阶段性评估挂钩,系统自动比对,留痕追责。

异地医保报销“漏洞”被堵死:

曾经有些机构靠招外地病人来本地住院康复,异地结算成了业务来源,但现在异地支付系统联网,监管部门一旦查出异常流动数据,就可能触发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不是吓唬,是动真格的:

从2023年开始,全国各地医保局开始联合卫健、公安、纪检等部门组织突击式检查,有的地方一天之内封停多家定点医院,限期整改、追回医保金、暂停结算。

这些措施像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切向那些依赖医保但缺乏医疗能力的“虚胖型医院”。

表面上,这些医院看起来有病人、有流水、有人员,其实背后是高度依赖医保输血。一旦医保这个“命门”被捏住,不仅收入骤降,账上资金周转不过来,还容易因涉嫌违规被处罚甚至丧失医保定点资格。

以前是“只要医保批得下、床位躺得满、项目刷得快”就能活;现在是“你有没有能力把患者真正治好,有没有合理的路径管理,有没有规范记录”才是生死分水岭。

对很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质量体系、没有长线思维的康复医院来说,从“挣医保的钱”转向“靠服务赚钱”,这道坎——过不去了。

结果就是:

有的医院选择默默停业,主动收缩,避免被查;

有的已经被医保暂停结算,入不敷出,被迫裁员;

更严重的,被查出问题直接上“黑名单”,永久失去医保入口,品牌崩塌,一夜归零。

这就是当下中国康复行业的一个现实写照:

医保的“收口”,不是简单的监管加强,而是一次行业结构性淘汰机制的启动。

谁能留下?那些真正有能力为患者创造价值、为社会节省资源、为医保节支的医院。

谁会被淘汰?靠医保漏洞为生、靠运营技巧生存的“空壳医院”。

而这,恰恰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

一边是医院主动关门止损,一边是合规体系健全的机构反而扩张加速。

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二、资本+体系型康复集团,为什么越战越勇?

在很多中小康复医院因为资金吃紧、监管加码、运营困难而苦苦支撑、甚至主动关门的同时,一些大型康复集团却在密集开疆拓土、连签新院、拿地建院,一副“逆势扩张”的姿态。

最典型的代表,如顾连医疗、健嘉医疗、三星医疗、盈康生命、爱尔集团等,它们有一个共性:不是靠“医保刷量”活下来的,而是有资本护航+运营体系+品牌逻辑的重型打法。

那么问题来了:

医保政策这么紧,营收压力这么大,他们凭什么敢扩张?

原因有以下几个维度:

①有“体系”——运营不是靠经验,是靠标准化复制

和很多民营康复医院靠“人情资源+地方熟人+医保通道”活着不同,体系型集团在组织上走的是专业医院管理路径。

这意味着:

医疗质量有规范(临床路径、诊疗分级、康复计划都有模板和制度)

财务风控有系统(能接受内外部审计和风控检查,抗监管能力强)

医保结算合规性高(不会“乱刷项目”“虚增住院”,经得起医保飞检)

举个例子,顾连医疗的“临床-运营-财务”三线协同机制,在很多新院刚开时就同步配置,哪怕一个远在三线城市的分院,也能按总部要求完成医嘱审核、项目质控、患者全程管理闭环。

这套“流程跑在人前面”的模式,是他们敢下沉、敢扩张的底气。

②有“资本”——不是靠盈利撑扩张,而是靠战略投资驱动布局

大型康复集团背后几乎都有专业投资机构甚至是产业资本作为靠山。

以顾连为例,其背后是新风天域集团,这是一个以全球健康产业投资为主的资本平台,曾主导收购大量国内外医疗资产。顾连成立伊始就获得10亿元级别的战略投资。

他们做一个新院,投资逻辑不是“第一年盈利”,而是看:

未来五年床位使用率增长曲线

是否能整合区域内康复资源形成网络协同

是否能成为医保区域规划的“地标式机构”

所以,他们可以接受短期亏损、设备投入高、人员成本重,目的是通过“品牌—规模—服务质量”的闭环,把未来的市场份额预订下来。

这跟很多中小机构“今天没钱发工资明天要关门”的经营逻辑,根本不是一个生态。

③有“政策资源”——城市在抢优质医疗投资

你以为大集团到处拿地、开院,是“攻城略地”?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被请过去的”。

比如杭州、宁波、成都、厦门、佛山等地,都明确在十四五规划中写进了“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康复专科医院”,甚至提供:

地方财政奖励

医保绿色通道

运营初期财政补贴

政策牵线落地重点区域

这对于大型康复集团来说,不仅节省了大量前期拓展成本,也降低了扩张风险。

为什么城市这么重视?因为康复是老龄化背景下必不可少的“刚需医疗”,而很多地方政府缺乏自建能力,希望社会力量补位。只要你有体系、有团队、有技术,当地政府就愿意配套资源。

④有“战略耐心”——康复不是短期套利,是长期布局

现在很多人还把“康复”当作医疗里的一门“副业”——轻门诊、慢营收、靠医保过活。但体系型集团早已看穿:

康复真正的价值,是在未来10-20年老龄社会结构中,成为替代住院医疗、缓解医保压力、延长寿命质量的主力场景。

从DRG改革到长期照护制度,从辅助器具租赁到康复服务进居家,康复的外延越来越宽,它不是小生意,而是国家大系统的一部分。

所以,像顾连这样的集团,才敢建三级医院、敢做教学科研、敢在还没盈利的时候继续投入,因为他们看的是“2030年以后”,是康复从“临床边缘”走向“体系核心”的转变。

那些正在大举扩张的康复集团,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可以“穿越医保收紧周期”的生存系统。

当行业进入“收紧时代”,他们反而变成了稀缺品——不仅能活,而且能做大。

而这,才是康复医疗行业当下最值得深思的结构性变化。

三、市场认知在变,患者在变,医生也在变

过去,康复医疗的主战场,往往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郊区某个老楼里,挂着“康复科”三个字,几张床位、几台低频治疗仪,加上“熟人介绍”,就能维持一家康复医院的运转。

那时候,患者看康复的逻辑很简单:

离家近、能住上院、能开点医保项目,差不多就行了。

但现在,病人不一样了,市场也变了。

患者越来越“聪明”: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好康复,甚至懂医保政策

今天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和他们的子女,在接受过一次住院或术后康复之后,逐渐学会“比较”和“提要求”。

他们会主动问:

“你们这边是不是有康复评估?用不用功能量表?”

“治疗师是实习的,还是持证的?”

“有没有引进机器人,还是全靠人手推?”

“医生能不能出具阶段性康复目标,还是一直做表面治疗?”

同时,医保信息也越来越透明,患者知道什么项目可以报销、什么治疗是浪费、什么服务值得自费补贴。

这让那些靠“蒙病人”、“混项目”、“多做少说”的康复机构,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

患者开始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而他们的标准,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系统化、有质控”。

服务体验成为关键竞争力,不再是“住进来就好”

不仅是治疗,连康复服务的“软实力”也在改变:

有没有家庭康复指导?能不能给病人及家属培训?

能不能提供视频记录、报告追踪、阶段性反馈?

是否支持多学科联合会诊(康复+营养+心理+护理)?

在患者眼里,“康复医院”不再是“加长版病房”,而是要像“疗愈空间”和“重建中心”。

你不能只是让病人“被动配合”,而是要能引导他“参与进来”,恢复认知、肢体、情绪乃至生活方式。

所以,当大型康复集团引入康复机器人、运动步态系统、家庭远程指导系统时,那些还停留在“电疗+热敷+红外线”的小型康复医院,就显得落后且廉价。

医生和治疗师也在重新流动:人才在“向大走”,不是向“近走”

以前,康复治疗师的选择逻辑是:“离家近、好上手、没压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治疗师、康复医生希望进入有平台、有上升通道、有学术培训的大型机构。

因为在体系型集团,他们可以获得:

规范的临床路径培训与晋升机制

学术活动、案例分享、继续教育机会

明确的职级薪酬体系、科研平台支持

而在一些小医院,治疗师除了推病人,几乎看不到成长路径,医生干的是“流程式医疗”,不是专业主导,很多人干久了就是“职业耗竭”。

于是,出现这样一个闭环式恶性循环:

患者在流失→医疗人才跟着流失→服务质量下降→医保压得更紧→收入断崖下滑→医院无力维持运营,只能退出市场。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

小型康复医院如果不转型、不改革、不升级,不仅留不住患者,更留不住医生。

未来的康复行业,不是比“谁更便宜”,而是比“谁更专业”“谁更规范”“谁更值得信任”。

市场已经不再用“同情心”对待每一家康复医院,而是用脚投票——

患者和医生一起在选择更有前景、更讲专业、更有人才的平台。

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小规模康复医院正在一批一批退出市场,而头部机构却能反向吸附资源、越做越强。

四、关门,不一定是坏事;扩张,也不一定是好事;

说到“康复医院关门”这件事,外界往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经营不善”“是不是医保查了”“是不是资金断了?”

老板教我凡事都必须冷静看待:

在一个高度波动、快速重构的行业里,主动关门,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理性而有远见的“止损”行为。

有些医院“关门”,是为了保存实力,调整方向,相反,扩张得漂亮,也可能是“表面风光”的陷阱。

所以,我们更该关注的问题是:

不是问:“他是不是在开新医院?”而是要问:“他有没有能力把这家医院做活、做稳、做久?”

也不是盯着:“那家医院怎么关门了?”而是应该思考:“他们是不是在进行一次主动优化、战略重整?”

康复哥的判断逻辑是:

如果这家医院是盲目扩张、没有临床能力、只靠资本推动,那它扩张得越快,危险越大。

如果这家医院在重新评估路径、整合团队、主动收缩边缘资产,那它关门得越果断,未来反而越稳。

最后说一句:

从我们行业观察者来看:开一家康复医院很难,撑下去更难。

但最难的,是在不确定的时代里,依然能看清行业方向、合理布局、不被短期数字和市场喧哗所迷惑。

行业的逻辑正在变,速度不是唯一的优势。谁真正理解康复的价值,谁就能穿越下一轮周期。

我们目前推出了“科室科普短视频服务”的服务,计划推出短视频项目运营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医院、科室做以“结果为导向”的短视频运营,以便提高品牌曝光,增加人流。

从选题策划到脚本撰写,从拍摄指导到剪辑发布,我们全流程服务,帮你轻松完成。

你负责讲好专业的事,我们负责把它变成患者愿意看的故事。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