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搞康复,效果最好?

栏目:行业新闻发布:2025-05-24浏览:2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多学科康复诊疗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康复专家张通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trok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提出基于生物节律的脑卒中康复新理念——“时辰康复”(Time-of-Day-Dependent Rehabilitation,TDDR)。

这一理念提出:在不增加康复成本、不延长治疗时间、也不提高训练强度的前提下,仅通过优化康复训练的时间安排,即可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一、不同训练时间,康复效果差异显著

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张通教授团队注意到:患者在身体状态较佳的某些时段进行康复训练时,恢复效果似乎更加显著。这一现象虽常被忽视,却可能蕴含康复干预的重要变量。

为系统验证这一发现,研究团队采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使用ClockLab System与HomeCage Scan System对卒中后小鼠的24小时自主活动节律进行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即便在卒中后,小鼠依旧保持显著的夜行性活动规律。

图片

基于这一节律,研究团队设定了三个不同的康复训练时段:

ZT13(21:00):小鼠夜间活动高峰(高活跃期)

ZT20(04:00):夜间活动低谷(中活跃期)

ZT6(14:00):白天低活跃期

所有小鼠均接受标准化跑台训练,为期4周,训练内容与强度一致,仅时间不同。

二、ZT13训练组表现全面领先

研究结果显示,在ZT13(21:00)训练的小鼠在以下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运动功能恢复更显著:在梯形走步实验、圆筒测试和贴附移除实验中均优于其他组;

神经元存活数量更多,脑组织损伤区域中保留更多健康神经元;

神经新生水平更高,尤其在齿状回与脑室下区,5-BrdU/DCX阳性细胞显著增多;

BDNF表达水平更高,提示具备更强的神经营养与可塑性机制。

不仅如此,RNA测序结果进一步揭示,ZT13训练组在以下多个通路中表现出显著上调:

突触可塑性相关通路:如轴突导向、突触传递、长期增强(LTP)等;

神经修复信号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

同时,炎症相关通路被显著抑制,如白细胞趋化、IL-1反应等。

此外,在雌性与老年小鼠中,ZT13组同样展现出显著优于ZT6组的康复效果,提示该时间依赖性规律具有物种内生理普遍性,而非仅限于特定性别或年龄阶段。

三、晚上九点就一定得起来训练吗?

值得强调的是:

ZT13在小鼠中对应晚上21:00,但这不意味着人类也应该在晚上九点进行康复训练。

原因在于,小鼠是夜行性动物,而人类是昼行性动物。ZT13是小鼠的“觉醒高峰期”,而在人类身上,这一节律位置更可能对应白天的上午或下午。

换句话说:

ZT13只是相对时点(Zeitgeber Time),不是具体钟点;

真正值得借鉴的,是“训练应匹配生物节律高峰”的逻辑,而非训练时间的绝对数值。

因此,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推广“晚上训练”,而是强调:

康复训练的“时机”具有生理基础,节律匹配可能决定康复干预的最终成效。

这项研究,是国际范围内首次系统揭示生物节律对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其提出的“时辰康复”理念,为康复领域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可拓展、具操作性的优化思路。

不依赖新设备、不增加治疗时长,仅凭“时间管理”实现疗效提升,这一理念在当下康复资源紧张、医保控费趋严的背景下,具备极强的现实价值与推广潜力。

未来随着更多人群研究、临床试验和科技应用的发展,基于节律优化的康复方案,有望成为精准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5.050084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